1月9日,在從貴州省貴陽市至銅仁市的大客車上,沿途看到銅仁境內不少苗族、侗族村寨依山而立,房屋墻體多為木質結構,棚頂搭有青瓦,在青山綠水間顯得古樸、優雅。飽覽少數民族地區風情的同時,為這一區域的農村火災隱患擔憂起來。 當日,高速路旁一些農戶家的煙囪穿過屋頂沖天而立。這些被煙火烘烤的煙囪在木梁間穿插,極易引發火災;蛟S是村民為了保留文化傳統,部分鋼筋混凝土結構平房正在加蓋木質棚子。 來到銅仁市區,木質結構建筑消失了,很多現代化樓房在建筑平頂與外墻交接處修出斜面,用普通瓦片鋪放,古風古韻猶存,消防安全系數較高。 1月10日,距離銅仁市區40公里以外的山區,發現這里的村寨消防安全隱患不單單停留在建筑層面。 在余家坪村,大部分木墻外立面未刷防火涂料,上面有電線凌亂地糾纏在一起;房屋緊貼樹林,中間沒有防火分隔區,一旦起火,勢必引發山林火災。當問及該村村民是否接受過消防安全培訓時,村民們回答,從來沒有過。在官莊村,記者還驚訝地看到不少屋子房梁上方塞滿了柴火;房體由多根木樁支起,下方閑置的空間內堆放了不少干柴。 與之對比,想起了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水磨鎮。那座山中小鎮災后新建的大量羌族木質房屋,建筑材料裸露面刷著厚厚的防火涂料,每棟房屋緊密連接,中間用厚厚的鋼板進行防火分隔,房屋和樹木間劃分出大面積分隔區域,既保持民族風情還將火災隱患降至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