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更新時間:2012.02.16 瀏覽次數: | ||||||
在政策鼓勵之下,新材料產業的投資呈現出不斷加碼的趨勢。不過,現實的情況是,外面有人想要進去,里面卻有人想要出來,恰似“圍城”情景。 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前三個月新材料概念板塊IPO、增發以及配股的募集資金達到252.47億元,超過去年同期的221.62億元。實際上,自2007年以來,除2009年以外,新材料概念板塊的募集資金額均不斷增長,其中,2010年的募集資金量為295.6億元,與2007年的76億元相比增長約2.9倍。 資金的涌入,顯示出投資者對于新材料這一朝陽產業寄予的美好希望。市場公認的一個觸發資金對于包括新材料產業在內的新興產業熱情的關鍵因素是2010年10月公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在此之前,市場已經預期到國家將把新興產業作為未來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有關部委則開始密集調研,為下一步的政策制定做準備。 《決定》提出,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健康發展、協調推進的基本格局,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顯著增強,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吸納、帶動就業能力顯著提高。 前景看起來光明,道路卻并不平坦。通過對最近幾年新材料概念板塊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及其變動的情況可以發現,當很多公司將資金投向似乎更有前景的新興產業方向時,一些先吃螃蟹的公司并沒有收獲預期的收益。面對投資遭遇挫折的情況,有的公司將募集資金投向變更為其他方向,有的公司則干脆取消募投項目,將募集資金用來補充流動資金。僅有個別長期專注于一個專業領域的公司,相比之下表現更好。 新材料產業技術含量高,尤其是其中的高端產品,一般的公司其實很難“玩得轉”。一位業內人士稱,中國的企業喜歡做“四兩撥千斤”的事情,希望很快就能見到經濟效益,但新興產業遠非這么簡單。那么多公司依然知難而進,除了政策鼓勵、前景誘人,還要警惕其中包含的一些為了圈錢或得到政策實惠而忽悠投資者和政府的“偽新材料”公司。 業內分析指出,募集資金的投向,經過慎重考慮和充分研究,應符合公司的比較優勢,不宜頻繁變更。即使變更,也應當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前提,忽視股東利益的變更募資投向的行為應當受到公眾指責甚至行政處罰。監管部門對于IPO及再融資申請的監管,應該盡量考慮到募資投向的可行性,而且要兼顧企業的現實狀況,以提高資本市場整體資金的運用效率。 激進者:縮減傳統爭做新興 為迎接國家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的浪潮,部分公司不惜縮減傳統主業的規模,將募集資金轉向更有市場前景的領域,如節能環保材料、復合材料、風電材料、太陽能電池材料等。但是,有的公司在投資后嘗到的卻不是甜頭。 |
||||||